, , , , ,

精神病 Chris Palmer

克里斯·帕尔默博士(Dr. Chris Palmer)参与的本期播客主题是代谢健康、线粒体功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涵盖了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应用、饮食、补剂、疫苗争议以及公共健康的广泛话题。

嘉宾: Chris Palmer 医生,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和研究员。

核心主题: 探讨如何利用代谢健康 ,特别是线粒体健康 ,来治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治愈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 ADHD。

代谢健康与精神疾病的历史与现状

  1. 历史回顾与迷失: Palmer 医生指出,将代谢与严重精神疾病联系起来的研究已有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曾高度关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如乳酸、葡萄糖),认为代谢紊乱可能是病因。但后来,精神病学领域迷失了方向,过度专注于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同时心理学和社会因素(如认知行为疗法 CBT、童年不良经历 ACEs)的研究也各自发展,导致领域分裂。
  2. 整合的必要性: Palmer 认为,现在是时候整合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认识到这些共同影响精神和身体健康。代谢和线粒体健康是理解这种整合的关键。例如,ACEs 不仅增加精神疾病风险(几乎所有 DSM-5 诊断标签),也增加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6个以上 ACEs 平均减寿20年)。只有通过代谢和线粒体的视角,才能将创伤与心脏病、抑郁症等看似无关的疾病联系起来。
  3. 超越简化论: 不能简单地认为精神疾病“全是”生物、“全是”心理或“全是”社会因素。这些是相互作用的, 对不同个体而言组合方式不同。Palmer 强调他的研究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精神健康领域范式的革命性转变。

线粒体:超越“能量工厂”

传统认知: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利用食物和氧气产生 ATP(能量货币),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扩展功能(近25年发现):

生活方式对线粒体健康的影响(六大支柱)

Palmer 强调,改善线粒体健康的基础是生活方式的调整,这比任何补充剂都重要。他提到了生活方式医学的六大支柱:

  1. 饮食/营养 (Diet/Nutrition): 这是最复杂但也极其重要的部分。后面会详细讨论。
  2. 运动/活动 (Exercise/Movement): 运动能显著增加肌肉等组织中线粒体的数量和健康度(如马拉松运动员),提高能量产生能力。即使是简单的散步也有益。
  3. 睡眠 (Sleep): 对代谢和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
  4. 物质使用管理 (Managing Substance Use):
    • 兴奋剂(如可卡因、安非他命): 低剂量(如治疗 ADHD)可暂时改善大脑代谢(刺激线粒体产生 ATP)。但高剂量会导致线粒体过度兴奋,电子泄漏产生大量活性氧(ROS),损害线粒体和细胞,导致慢性功能障碍。成瘾者常陷入过度刺激和镇静剂压制的恶性循环。
    • 酒精 (Alcohol): 明确的线粒体毒素。自1960年代起就知道酒精通过损害肝脏和大脑(对代谢紊乱高度敏感)细胞的线粒体导致肝硬化等问题。乙醛是关键的有毒代谢物。
    • 烟草 (Tobacco): 主要危害来自致癌物,而非尼古丁本身。
    • 尼古丁 (Nicotine): 低剂量是线粒体刺激剂,可能对大脑健康有益。但高剂量(如尼古丁袋成瘾)可能过度刺激导致毒性。
  5. 压力管理 (Stress Reduction): 正念、冥想、瑜伽等有助于调节应激反应,保护线粒体。
  6. 人际关系/目标感 (Relationships/Purpose): 社会连接和生活目标感对整体健康(包括代谢和精神健康)有积极影响。

饮食干预与线粒体健康

  1. 超加工食品 (Ultra-Processed Foods, UPF):
    • 危害: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明确显示,UPF 摄入量与身心健康状况(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抑郁、焦虑等)呈线性负相关。一项研究显示,高 UPFs 摄入人群中有 58% 心理健康不佳,而低摄入人群仅为 18%。
    • 原因: 可能包括:1) 导致过度摄入热量(平均每天多 500 大卡);2) 高度成瘾性(与暴食症关联);3) 食品添加剂和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但这方面缺乏足够研究,因缺乏资金和监管漏洞 GRAS)。
    • 公共卫生挑战: 食品工业的巨额营销投入、对健康组织的渗透(如美国心脏协会 AHA 为反对限制垃圾食品补贴而游说)导致公众认知混乱,难以推动健康的饮食习惯。需要类似反烟草运动的策略(税收、广告限制、揭露行业操纵)来改变现状。
  2. 生酮饮食 (Ketogenic Diet, KD):
    • 背景: 百年历史的循证疗法,用于治疗耐药性癫痫,效果显著(Cochrane 评价)。精神病学中也使用抗癫痫药(情绪稳定剂)。
    • 精神疾病应用: 超过 50 项初步研究(涉及 1900 多人)表明 KD 对多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双相、抑郁、焦虑、厌食症)有效,有时效果惊人,能使耐药患者达到缓解。
    • 机制: KD 模拟乏食状态,深刻改变全身代谢。动物研究表明,KD 能改善线粒体自噬(清除受损线粒体)和线粒体新生,最终提高线粒体健康度。
    • 肠-脑轴联系: 研究显示,KD 改变肠道菌群(或其代谢物),这种改变足以在小鼠模型中产生抗癫痫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肠道变化导致了大脑中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这说明肠道、线粒体和大脑功能紧密相连。
    • 定位: KD 是一种干预性饮食,而非适合所有人的日常健康饮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确保营养充足、避免副作用。
  3. 间歇乏食 (Intermittent Fasting, IF) / 模拟乏食饮食 (Fasting-Mimicking Diet, FMD):
    • 历史与文化:乏食作为疗愈手段在多文化中有数千年历史。
    • 现代研究: Walter Longo 的 FMD 研究(低热量植物为主,模拟禁食)显示,每年进行几次为期 5 天的循环可能改善多种健康标志物,有益代谢健康和长寿。
    • 限时进食 (Time-Restricted Eating, TRE): 目前证据好坏参半,主要因为研究通常不控制乏食窗口期外的食物质量,导致结果混杂。
    • 共同点: 无论是 KD、FMD 还是 IF,都通过改变能量供应状态来影响代谢和线粒体功能。

补充剂与线粒体健康

Palmer 再次强调,在考虑补充剂前,必须优先优化生活方式。补充剂不能抵消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损害。

肌酸 (Creatine):

亚甲蓝 (Methylene Blue):

尿石素 A (Urolithin A):

辅酶 Q10 (Coenzyme Q10): 未深入讨论,但属于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常见补充剂。

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与精神健康

B12、叶酸、铁: 对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缺乏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

铁缺乏: 美国年轻女性(12-21岁)中高达 40% 缺铁(主要因月经失血和摄入不足)。青春期后女性精神疾病发病率飙升,缺铁导致的代谢/线粒体问题可能是生物学因素之一(与心理社会因素并存)。

B12 缺乏:

疫苗、炎症与自闭症

Palmer 医生对此敏感话题给出了细致的回应:

炎症损害线粒体: 这是明确的科学事实。高水平炎症因子(如 TNF-α, IL-6)会损害线粒体功能。感染(如流感)期间出现的疲劳、退缩、性欲丧失等“疾病行为”就是炎症影响大脑功能的体现。干扰素治疗也会引起类似症状,并已知会干扰线粒体。

炎症与神经发育障碍: 历史数据(感染爆发后代发病率升高)和动物模型(孕期注射 LPS 增加后代神经发育异常风险)都表明,孕期或早期炎症暴露是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因素。

疫苗的潜在联系:

宏观数据与复杂性:

Palmer 的核心观点:

未来展望:诊断、治疗与公共卫生

需要更好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没有单一可靠的血液测试来评估线粒体健康。多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发基于多种生物标志物的组合测试,希望能早期识别神经发育障碍风险或区分精神疾病亚型,但这需要时间和大量研究验证。

个体化治疗: Palmer 相信,对于大多数(60-80%)神经精神疾病患者,通过现有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康复。但对于剩余的重症或难治性患者,需要更深入地寻找特定原因(如自身免疫 B12 缺乏)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临床实践与研究: Palmer 正在积极建立临床实践,将他的理论应用于治疗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并计划利用 AI 等工具开发治疗算法,同时培训更多临床医生。

公共卫生改革: 需要彻底改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从仅仅对症治疗转向寻找和治疗根本原因(通常与代谢/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这需要 NIH 等机构大幅增加对营养学、生活方式干预和基础代谢研究的投入,并摆脱食品和制药行业的过度影响。

结论

Dr. Chris Palmer 探讨将代谢和线粒体健康置于精神与身体健康核心的革命性视角。他强调生活方式的基础作用,但也指出了针对特定机制的干预对难治性病例的潜力。他呼吁整合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寻找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并进行治疗,而非仅仅依赖药物缓解症状。他对改善公共卫生、推动研究方向和改革临床实践充满热情和决心。

00:00-02:01 开场与嘉宾介绍

02:01-03:02 帕尔默的领域:代谢精神病学

03:02-05:58 代谢精神病学的历史与整合

05:58-09:46 代谢与线粒体:心理与身体健康的桥梁

12:48-16:05 抑郁症的传统模型与代谢视角

主持人以抑郁症为例,提出两种传统模型:(1)分子缺陷模型(认为抑郁是血清素或多巴胺缺乏);(2)神经可塑性模型(认为药物通过改变神经递质水平打开可塑性窗口,配合心理治疗改善症状)。问帕尔默是否认为这些模型不足,以及代谢和线粒体如何融入。

帕尔默回应

16:05-21:11 血清素假说的起源与局限

21:11-25:23 线粒体在心理健康中的多重角色

请解释线粒体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帕尔默回应

基础功能: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利用食物分解产物和氧气生成ATP(细胞能量货币),并产生二氧化碳。停止这一过程,人体将在6分钟内死亡。

超越能量生产:过去25年的研究揭示,线粒体远不止能量工厂:

应激反应:线粒体参与心理应激的四个方面:皮质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炎症和表观遗传变化。研究通过操控线粒体基因,证明其对这些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

25:23-30:34 线粒体的动态与整体视角

32:31-35:34 改善线粒体健康的基础方法

问改善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方法,从基础到高级,包括补充剂和药物。

帕尔默回应

生活方式医学的六大支柱

  1. 饮食与营养:强调饮食对代谢健康的深远影响,但批评常见建议(如“多吃蓝莓”)过于简单。
  2. 运动:运动增强代谢健康,增加线粒体数量和功能。
  3. 睡眠:良好睡眠支持线粒体健康。
  4. 物质使用管理:减少或避免酒精、毒品等对线粒体的损害。
  5. 压力管理:通过冥想、瑜伽等减压方式支持线粒体。
  6. 关系与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目标(如使命感)对整体健康有益。

适用性:这些基础方法适用于预防和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但对严重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可能不足。

35:34-39:04 运动如何改善线粒体

帕尔默解释:运动是改善线粒体健康的关键。

39:04-43:31 物质使用对线粒体的影响

主持人提到音乐家(如70-90年代使用兴奋剂的艺术家)常因心脏病去世,询问兴奋剂(如可卡因、安非他命)是否耗竭线粒体。

帕尔默回应

兴奋剂的双重作用

剂量依赖性:帕尔默强调,兴奋剂的利弊取决于剂量、个体差异和使用方式,拒绝简单回答“兴奋剂好坏”。

其他物质

43:31-50:06 物质滥用的代谢后果

帕尔默

50:06-53:27 线粒体与衰老

主持人提到其博士后导师Ben Barris曾问:“为何随年龄增长能量减少、脑可塑性下降?”他认为答案指向线粒体。

帕尔默回应

53:27-59:02 心理疾病是衰老疾病

帕尔默列数据

联系代谢:帕尔默强调,心理疾病和代谢疾病的共同性需通过线粒体生物学理解,而非血清素假说。

01:00:49-01:04:08 饮食对线粒体健康的影响

问饮食如何改善线粒体健康,尤其是生酮饮食的作用。

帕尔默回应

饮食的重要性:饮食对代谢和线粒体功能有深远影响。孕期营养不良增加胎儿代谢疾病(肥胖、糖尿病)和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的风险。

超加工食品:大量证据表明,超加工食品损害身心健康,因其导致过量热量摄入(平均每天多500千卡),增加脂肪组织,释放有害物质。

生酮饮食:帕尔默提到,酮症饮食最初用于治疗癫痫,后用于减脂,其改善线粒体功能的机制将在后续详细讨论。

02:04:17-02:08:02 补充剂与高级干预

02:08:02-02:11:54 公共健康反思

主持人反思人类似乎需要多次“撞墙”才会改变行为(如技术发展带来的健康问题)。他提到《医学史》和《癌症史》书籍,指出人类在进步中常忽视显而易见的健康原则。

帕尔默同意人类需要反复教训,但过去5年通过社交媒体和播客,公共健康讨论已显著进步,呼吁回归基本原则:以非加工食品为主、适量蛋白质、规律运动。

02:11:54-02:18:57 维生素缺乏与心理健康

主持人提到研究发现抑郁患者脊液中维生素缺乏(如B族维生素)可通过补充逆转,询问B12、叶酸、铁的作用。

帕尔默回应

基础作用:B12、叶酸、铁是线粒体功能必需。若缺乏,线粒体会受损,导致神经精神症状。

铁缺乏:JAMA研究显示,美国12-21岁女性40%铁缺乏(因月经失血),与青春期后女性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发病率激增相关。铁缺乏是代谢问题,可能导致大脑功能障碍。

B12缺乏

恶性贫血:一种自身免疫性B12缺乏症,因抗体破坏内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阻碍B12吸收,随年龄增加常见,可表现为痴呆,需B12注射治疗。

02:18:57-02:24:54 新发现:中枢性B12缺乏

02:24:54-02:28:41 心理疾病的病因与治疗

02:28:41-02:45:20 疫苗、炎症与自闭症

疫苗或其佐剂是否通过炎症损害线粒体,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自闭症)。

帕尔默回应

炎症与线粒体:高炎症(如TNF-α、IL-6)明确损害线粒体功能,导致疲劳、性欲下降、退缩行为等神经精神症状(如流感或癌症患者)。

炎症与自闭症:过去100年数据表明,孕期感染(如流感、风疹)增加后代神经发育障碍(自闭症、精神分裂症)风险。动物实验(孕鼠注射LPS)也证实炎症增加后代神经发育问题。

疫苗的炎症效应

疫苗与自闭症的复杂性

建议

帕尔默立场:他不持极端观点(疫苗完全安全或疫苗导致自闭症),呼吁更细致的科学研究,而非简单标签化。

02:45:20-02:53:54 自闭症的其他风险因素

02:53:54-02:58:03 代谢健康的误解与解决方案

帕尔默澄清:代谢健康不等于体重。瘦人可能因铁缺乏(如青春期女孩)或其他代谢问题(如低HDL、高ApoB)而不健康,导致心理疾病。

休伯曼提问:是否可创建代谢健康指标(如BMI),激励人们改善健康,减轻医疗负担。

帕尔默回应

02:58:03-03:09:26 帕尔默的未来计划与总结

帕尔默的未来计划,尤其是否参与NIH改革。

帕尔默回应

主持人总结


总结

这场播客围绕代谢健康与线粒体功能展开,帕尔默强调线粒体不仅是能量工厂,还调控神经递质、炎症、激素、表观遗传和应激反应,是心理与身体健康的桥梁。他批评传统精神病学过于简化(如血清素假说),呼吁整合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通过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睡眠)、补充剂(B12、尿石素A)和高级干预(如TMS)改善线粒体健康。讨论还涉及疫苗与自闭症的复杂关系,帕尔默以科学数据为依据,提出炎症可能通过线粒体影响神经发育,但需个体化分析,而非简单归因。帕尔默的未来计划包括临床实践、研究和公共健康倡导,旨在帮助更多人摆脱严重心理疾病。

Edit:2025.05.19

访谈嘉宾与核心主题

代谢健康与精神疾病的历史与现状

  1. 历史回顾与迷失: Palmer 医生指出,将新陈代谢与严重精神疾病联系起来的研究已有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曾高度关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如乳酸、葡萄糖),认为代谢紊乱可能是病因。但后来,精神病学领域迷失了方向,过度专注于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同时心理学和社会因素(如认知行为疗法 CBT、童年不良经历 ACEs)的研究也各自发展,导致领域分裂。
  2. 整合的必要性: Palmer 认为,现在是时候整合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认识到它们共同影响精神和身体健康。代谢和线粒体健康是理解这种整合的关键。例如,ACEs 不仅增加精神疾病风险(几乎所有 DSM-5 诊断标签),也增加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6个以上 ACEs 平均减寿20年)。只有通过代谢和线粒体的视角,才能将创伤与心脏病、抑郁症等看似无关的疾病联系起来。
  3. 超越简化论: 不能简单地认为精神疾病“全是”生物、“全是”心理或“全是”社会因素。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对不同个体而言组合方式不同。Palmer 强调他的工作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精神健康领域范式的革命性转变。

线粒体:超越“能量工厂”

  1. 传统认知: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利用食物和氧气产生 ATP(能量货币),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2. 扩展功能(近25年发现):
    • 神经递质: 参与神经递质(如GABA)的生产、储存和释放调控。
    • 炎症: 调控免疫细胞炎症反应的启动和停止。
    • 激素合成: 在类固醇激素(皮质醇、雌激素、睾酮、孕酮)合成中起关键作用。
    • 表观遗传调控: 是表观遗传学的主要调控者,通过 ROS、钙信号等影响基因表达。线粒体在细胞核周围的排列和形态变化直接影响基因的开启和关闭。
    • 应激反应: 参与人类心理应激反应的所有方面(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炎症、表观遗传变化)。
    • 细胞网络: 线粒体在细胞内移动、融合、改变形态,甚至可能被视为连接全身细胞的“网络”,通过激素等信号相互沟通,协调机体适应、生存和繁殖。

生活方式对线粒体健康的影响(六大支柱)

Palmer 强调,改善线粒体健康的基础是生活方式的调整,这比任何补充剂都重要。他提到了生活方式医学的六大支柱:

  1. 饮食/营养 (Diet/Nutrition): 这是最复杂但也极其重要的部分。后面会详细讨论。
  2. 运动/活动 (Exercise/Movement): 运动能显著增加肌肉等组织中线粒体的数量和健康度(如马拉松运动员),提高能量产生能力。即使是简单的散步也有益。
  3. 睡眠 (Sleep): 对代谢和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
  4. 物质使用管理 (Managing Substance Use):
    • 兴奋剂(如可卡因、安非他命): 低剂量(如治疗 ADHD)可暂时改善大脑代谢(刺激线粒体产生 ATP)。但高剂量会导致线粒体过度兴奋,电子泄漏产生大量活性氧(ROS),损害线粒体和细胞,导致慢性功能障碍。成瘾者常陷入过度刺激和镇静剂压制的恶性循环。
    • 酒精 (Alcohol): 明确的线粒体毒素。自1960年代起就知道酒精通过损害肝脏和大脑(对代谢紊乱高度敏感)细胞的线粒体导致肝硬化等问题。乙醛是关键的有毒代谢物。
    • 烟草 (Tobacco): 主要危害来自致癌物,而非尼古丁本身。
    • 尼古丁 (Nicotine): 低剂量是线粒体刺激剂,可能对大脑健康有益(Huberman 提及自己少量尝试)。但高剂量(如尼古丁袋成瘾)可能过度刺激导致毒性。
  5. 压力管理 (Stress Reduction): 正念、冥想、瑜伽等有助于调节应激反应,保护线粒体。
  6. 人际关系/目标感 (Relationships/Purpose): 社会连接和生活目标感对整体健康(包括代谢和精神健康)有积极影响。

饮食干预与线粒体健康

  1. 超加工食品 (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
    • 危害: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明确显示,UPFs 摄入量与身心健康状况(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抑郁、焦虑等)呈线性负相关。一项研究显示,高 UPFs 摄入人群中有 58% 心理健康不佳,而低摄入人群仅为 18%。
    • 原因: 可能包括:1) 导致过度摄入热量(平均每天多 500 大卡);2) 高度成瘾性(与暴食症关联);3) 食品添加剂和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但这方面缺乏足够研究,因缺乏资金和监管漏洞 GRAS)。
    • 公共卫生挑战: 食品工业的巨额营销投入、对健康组织的渗透(如美国心脏协会 AHA 为反对限制垃圾食品补贴而游说)导致公众认知混乱,难以推动健康的饮食习惯。需要类似反烟草运动的策略(税收、广告限制、揭露行业操纵)来改变现状。
  2. 生酮饮食 (Ketogenic Diet, KD):
    • 背景: 百年历史的循证疗法,用于治疗耐药性癫痫,效果显著(Cochrane 评价)。精神病学中也使用抗癫痫药(情绪稳定剂)。
    • 精神疾病应用: 超过 50 项初步研究(涉及 1900 多人)表明 KD 对多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双相、抑郁、焦虑、厌食症)有效,有时效果惊人,能使耐药患者达到缓解。
    • 机制: KD 模拟禁食状态,深刻改变全身代谢。动物研究表明,KD 能改善线粒体自噬(清除受损线粒体)和线粒体新生,最终提高线粒体健康度。
    • 肠-脑轴联系: 研究显示,KD 改变肠道菌群(或其代谢物),这种改变足以在小鼠模型中产生抗癫痫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肠道变化导致了大脑中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这说明肠道、线粒体和大脑功能紧密相连。
    • 定位: KD 是一种干预性饮食,而非适合所有人的日常健康饮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确保营养充足、避免副作用。
  3. 间歇性禁食 (Intermittent Fasting, IF) / 模拟禁食饮食 (Fasting-Mimicking Diet, FMD):
    • 历史与文化: 禁食作为疗愈手段在多文化中有数千年历史。
    • 现代研究: Walter Longo 的 FMD 研究(低热量植物为主,模拟禁食)显示,每年进行几次为期 5 天的循环可能改善多种健康标志物,有益代谢健康和长寿。
    • 限时饮食 (Time-Restricted Eating, TRE): 目前证据好坏参半,主要因为研究通常不控制禁食窗口期外的食物质量,导致结果混杂。
    • 共同点: 无论是 KD、FMD 还是 IF,都通过改变能量供应状态来影响代谢和线粒体功能。

补充剂与线粒体健康

Palmer 再次强调,在考虑补充剂前,必须优先优化生活方式。没有补充剂能抵消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损害。

  1. 肌酸 (Creatine):
    • 作用: 细胞内能量(磷酸基团)穿梭的关键分子,对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
    • 来源: 主要来自动物性食品。素食者脑部肌酸水平通常较低。
    • 与疾病关联: 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患者脑部肌酸水平偏低。
    • 补充效果: 初步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补充肌酸可改善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症状,以及认知功能(如 MCI、AD)。但缺乏大型高质量研究(因肌酸无专利)。
    • Palmer 的建议: 虽然证据显示有益,但他目前并未常规推荐给患者,认为应先关注生活方式。
  2. 亚甲蓝 (Methylene Blue):
    • 作用: 主要作用于线粒体,作为电子受体和供体(电子穿梭)。在有氧化应激(ROS 过多,与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相关)的情况下,它可以接收“流浪”电子,减少 ROS 产生。
    • 应用潜力: 初步小型试验显示对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抑郁、双相、精神分裂、AD)可能有益。
    • 风险: 剂量是关键。过量可能导致还原应激(与氧化应激相对)。有 MAO 抑制作用,高剂量可能导致血清素综合征(症状易被误认为精神症状加重,严重可致命)。
    • 注意事项: 若使用需确保来源可靠、剂量准确。IV 输注是一种给药方式。同样缺乏大型研究。
  3. 尿石素 A (Urolithin A):
    • 研究: Timeline Nutrition 公司进行了较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其能改善老年人肌肉质量和功能,并带来与延缓衰老相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改善。
    • 定位: 可能作为生活方式优化后的额外助益。
  4. 辅酶 Q10 (Coenzyme Q10): 未深入讨论,但属于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常见补充剂。

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与精神健康

  1. B12、叶酸、铁: 对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缺乏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
  2. 铁缺乏: 美国年轻女性(12-21岁)中高达 40% 缺铁(主要因月经失血和摄入不足)。青春期后女性精神疾病发病率飙升,缺铁导致的代谢/线粒体问题可能是生物学因素之一(与心理社会因素并存)。
  3. B12 缺乏:
    • 高风险人群: 素食者/纯素食者(印度 50% 人口缺乏)、老年人(吸收能力下降)、服用二甲双胍或口服避孕药者。
    • 症状: 可导致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包括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严重且不及早治疗可致永久性神经损伤
    • 恶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攻击内因子导致 B12 吸收障碍,需注射 B12 治疗。是可治疗的痴呆原因之一。
    • 新发现:自身免疫性中枢 B12 缺乏症: 抗体(抗 CD320)阻断 B12 通过血脑屏障。患者外周血 B12 正常,但脑脊液中严重缺乏。这在健康人群中约 6%,在有神经精神症状的狼疮患者中 20%,在不明原因脱髓鞘疾病患者中高达 50%。治疗可能涉及免疫抑制剂和高剂量 B12。目前尚无商业化检测方法。
    • 启示: 这些例子说明,精神症状背后可能有可识别、可治疗的生物学原因(如维生素缺乏、自身免疫问题),需要超越简单的症状标签去寻找根源。

疫苗、炎症与自闭症

Palmer 医生对此敏感话题给出了细致的回应:

  1. 炎症损害线粒体: 这是明确的科学事实。高水平炎症因子(如 TNF-α, IL-6)会损害线粒体功能。感染(如流感)期间出现的疲劳、退缩、性欲丧失等“疾病行为”就是炎症影响大脑功能的体现。干扰素治疗也会引起类似症状,并已知会干扰线粒体。
  2. 炎症与神经发育障碍: 历史数据(感染爆发后代发病率升高)和动物模型(孕期注射 LPS 增加后代神经发育异常风险)都表明,孕期或早期炎症暴露是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因素。
  3. 疫苗的潜在联系:
    • 疫苗确实会引起炎症反应。
    • 个体对疫苗的炎症反应存在差异
    • 极少数个体可能对疫苗产生过度的炎症反应。
    • 理论上,这种极端的炎症反应可能影响神经发育。
    • 引用了一个胜诉的法庭案例:一个本身有线粒体疾病的女孩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神经发育问题,法院裁定疫苗是促成因素。Palmer 认为这符合他的理论:有线粒体脆弱性的个体,疫苗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4. 宏观数据与复杂性:
    • 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尽管有方法学局限,如未控制所有混杂因素,特别是父母的代谢健康状况)反而显示,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更高
    • 可能的解释: 未接种疫苗意味着暴露于感染本身的风险更高,而感染本身就是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因素。
    • 选择的困境: 这是一个风险权衡。难以预测谁会对疫苗产生过度反应。
  5. Palmer 的核心观点:
    • 疫苗本身不太可能是自闭症的唯一或主要原因。自闭症的急剧增加更可能与人口整体代谢健康状况恶化(父母肥胖、糖尿病等显著增加后代风险)有关。
    • 关键在于干预: 当儿童出现神经发育异常迹象时,不应仅仅贴上“自闭症”标签并放弃治疗,而应积极寻找并干预潜在的代谢/生物学原因,如进行全面的代谢检查(维生素、矿物质、自身免疫 B12 缺乏等)、考虑生酮饮食等。

未来展望:诊断、治疗与公共卫生

  1. 需要更好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没有单一可靠的血液测试来评估线粒体健康。多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发基于多种生物标志物的组合测试,希望能早期识别神经发育障碍风险或区分精神疾病亚型,但这需要时间和大量研究验证。
  2. 个体化治疗: Palmer 相信,对于大多数(60-80%)神经精神疾病患者,通过现有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康复。但对于剩余的重症或难治性患者,需要更深入地寻找特定原因(如自身免疫 B12 缺乏)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3. 临床实践与研究: Palmer 正在积极建立临床实践,将他的理论应用于治疗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并计划利用 AI 等工具开发治疗算法,同时培训更多临床医生。
  4. 公共卫生改革: 需要彻底改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从仅仅对症治疗转向寻找和治疗根本原因(通常与代谢/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这需要 NIH 等机构大幅增加对营养学、生活方式干预和基础代谢研究的投入,并摆脱食品和制药行业的过度影响。

结论

Dr. Chris Palmer 探讨将代谢和线粒体健康置于精神与身体健康核心的革命性视角。他强调生活方式的基础作用,但也指出了针对特定机制的干预(如生酮饮食、补充剂、免疫调节)对难治性病例的潜力。他呼吁整合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寻找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并进行治疗,而非仅仅依赖药物缓解症状。他对改善公共卫生、推动研究方向和改革临床实践充满热情和决心。

Edit:2025.05.19

Edit:2025.06.19

讨论列表 AKP讨论 查看原帖及回帖